(三)高山流水
上周,我有幸在维拉维拉(斯里兰卡风景胜地)待了几天,逃离城市的喧嚣,沉浸在自然的宁静之中。
我坐在一棵多年前倒在维拉维拉湖畔的老树干上,湖面广阔无垠,为周围带来一丝凉意。那是一个朦胧的早晨,天空突然下起了细雨,这让我惊喜不已。雨滴如子弹般轰击湖面的景象将我深深迷住了,它们仿佛试图穿透湖底的泥沙,寻找隐藏的宝藏。我沉浸在这幅画面中,没有急于寻找避雨之处。几分钟后,数百条细小的水流从容地从岸边流向湖中,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。
雨声和流水声交织在一起,营造出一种神奇的氛围,仿佛将我带到了千里之外的宁夏,伴着阵阵古琴轻吟的悠扬乐声。此情此景,我想向大家介绍带有神奇色彩的中国传统乐器:古琴。
一次神圣的触碰
我在辅贤学院了解到,古琴这一迷人乐器的历史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。古琴有七根弦,琴声深沉而舒缓,仿佛与灵魂低语。在写这篇报道时,我似乎仍能听到学院传来的古琴声。古琴常与才子或诗人共同出现,它不仅是一种乐器,更是连接心灵的媒介。弹奏古琴不仅仅是在正确的时间拨动正确的弦,更是感受每个音符通过指尖传入心田的回响。想象一下,轻柔的拨弦、滑音、泛音——这一切共同描绘出一种意境,其中,音符间的静默与音符本身同样重要。这就是为什么古琴能够被珍视数百年之久,它是一种体验,一次宁静之旅,一次神圣的触碰。
古琴的制作工艺与其琴声一样古老而深邃。首先要精心挑选木材,这些木材往往年代久远且个性丰满,选材方面,不仅要材质坚固,更看重每一次拨弦所产生的共鸣。木材经过干燥后,工匠开始雕刻形状。在雕刻过程中,工匠会对古琴表面进行仔细打磨和抛光,直至光滑如丝,然后小心翼翼将琴弦拉伸、调整至完美状态。薄而精致的漆层展现出木材的自然之美,并保护古琴历经世代而不朽。工匠带着敬意完成最后的修饰,每把古琴都是独一无二的,饱含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与满腔热情。如果有机会参观辅贤学院,你将亲眼目睹古琴制作的每一步骤,一探古琴制作现场。
穿越时空的回响
古琴及其音乐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,深受敬仰。为了展示人们对这一乐器的崇高敬意,1977年,古琴大师管平湖演奏的《流水》被收录于美国太空探测器“旅行者号”的金唱片,作为人类文化底蕴的象征,进入太空。前段时间,古琴还作为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·马克龙访华期间的演奏乐器。
请原谅我被古琴音乐深深吸引而暂时偏离了主题,也请再给我一些时间深入探讨这首古琴乐曲《高山流水》。这首跨越时代的作品起源于春秋时期(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),它不仅仅是一段旋律,更是一段关于友谊与理解的故事,由古琴大师伯牙为其挚友子期演奏。最初《高山流水》本为一首曲子,在唐朝(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)期间被分为《高山》《流水》两首独立的琴曲。其中,作为琴曲精髓的《流水》因生动诠释了生命旅程的跌宕起伏而成为一部标志性作品,备受珍视。
这首曲子生动地描绘了水的一生,从山间细流汇聚成涓涓小溪,再到奔腾不息、充满力量的河流,最终汇入宁静的大海。旋律起伏跌宕,讲述了水的旅程,精湛的古琴技艺演绎着每一个音符,与人的一生相呼应。品味这首动听的旋律时,我不禁想起了蕴含同样寓意的斯里兰卡诗歌和音乐。不同文化在各自的艺术和文学中共享关于生命如水的哲学,难道不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吗?
友谊的佳话
然而,《流水》这首曲子背后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,一段跨越时空的友谊佳话。据说,它讲述了古琴大师伯牙为挚友子期演奏的故事。之所以特别,是因为子期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伯牙通过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。他们的友谊如此深厚,人们视其为友谊的真正象征——即无需言语,只需共赏音乐就能感受到心意相通。
访问宁夏期间,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这段故事背后的意义。我已与中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尽管使用英语交流的机会极其有限,但我们的友谊却深深扎根于心底,友谊的芬芳让我倍感宾至如归。这份友谊如同古琴的旋律一般抚慰人心。谈及在中国参访几日期间建立的友谊,我一时不知从何说起,也不知该在哪里结束,试图用几句话来概括是不可能的。所以,也许这个故事应当留待改日再聊。
未完待续……